微信即时交流
古籍中的年月日时别称
转自:智能人做超人
发表日期:2023-10-14
若读《资治通鉴》,可发现在每卷开头都可见到如“起屠维赤奋若,尽旃蒙大荒落,凡十七年”等字样,此外其它书籍中尚有“马日”、“齐电”、“既望”等词语,不知是什么意思,其实这是古代年月日的一些纪年法或日期异称。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有关资料。
年:
1、王公年号纪年法,主要是按王公在位年次纪年,在春秋、秦朝之时使用,如鲁隐公元年、宋穆公七年和秦文公四十七年等都是指公元前722年。
2、帝王年号纪年法,主是特点是每一帝即位建立一个元号,在位中间可改元。从明清时代起一帝一元,因此可用年号呼其名如朱洪武即指朱元璋,洪武是年号。
3、干支纪年法,东汉王莽开始使用,用天干(10位)地支(12位)配合。周期较长,农历一直沿用至今。如今年是农历甲申年。
4、岁星纪年法,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,主要是根据木星在天体运行的规律纪年。在木星轨道上分十二等分,由西向东取十二个次名。如“岁在星纪”(《国语》)“岁在折木”(《春秋》)等。
5、太岁纪年法,用假想岁星由东向西,名为“太岁”,十二等分按十二辰。如“太岁在寅”(《汉书》)。
6、十二肖属纪年法,在少数民族和民间流传使用,用十二辰配十二兽名(子鼠、丑牛……)来使用,如“泰定鼠儿年”(《泰山圣旨碑》)。泰定是年号,鼠儿年指子年,即公元1329年。
7、公元纪年法,国际通用,以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(舶来品)。